開放時間

9.00am – 5.00 pm

展館簡介

樓層配置

交通資訊

雲林的考古遺址

臺灣至今已經發現2,186處遺址。其中雲林縣目前計有63處遺址,只是遺址大部分都在地面下沉睡,往往到要有建設工程的時候才會發現遺址的存在。

時光出土 — 透過考古發掘穿越時空

考古工作大致可分為田野發掘、田野紀錄與室內整理分析,將考古發掘過程中的所見所聞詳細記錄下來。最後回到室內進行整理分析,完成研究報告,讓我們一起看看考古工作是如何進行的吧!

田野發掘
Excavations

● 定位
根據發掘目的設定發掘的位置及範圍,以竹筷等工具打樁,再以細繩拉線,標示出要發掘的考古深坑。
● 發掘
使用工具一層一層仔細地向下發掘。通常以人工層位一層10公分向下挖,或是視出土現象以自然層位的方式發掘。

田野記錄
Record

● 記錄
以文字的方式,隨著發掘的層位寫下所看到的考古現象及遺物分布情形。
● 測繪、拍照
測量考古發掘出土的現象、物件位置,以繪圖、影像的方式記錄下來。
● 標本採集
將出土標本依照其出土位置、材質種類裝袋,並在袋上註明出土資訊。

室內整理分析
Organize specimens

● 標本整理、測量、建檔
採集回來的標本會依據其材質選擇不同的方式做清理,比如以軟毛刷子去土或是以清水清洗後陰乾。
● 分類
清理後的標本會進行分類及測量,其中若有重要或特殊的標本會另外進行標本的繪圖及拍照。

展館簡介

「湖山水庫人文生態暨遺址教育展示館」(以下簡稱本館)緣起於湖山水庫的興建,95年水利署執行湖山水庫工程環境影響評估文化資產調查時,發現地表考古遺留;後經雲林縣政府召開遺址審議委員會指定為縣定遺址「古坑.大坪頂遺址I、Ⅱ」。為傳達人文歷史與環境教育理念,由水利署及雲林縣政府共同新建本館。

本館目前由雲林縣政府委外營運管理,肩負著「古坑.大坪頂遺址I、Ⅱ」及雲林縣轄內遺址推廣教育之使命,除了遺址出土文物之典藏、研究、展示與推廣,也盼結合水庫生態等周邊資源,導引大眾認知此地自然環境與歷史發展,藉此厚實人文底蘊、建構地方認同並促進城市行銷。

樓層配置

1樓:服務中心、消防及機電室
2樓:多媒體視聽室、辦公室
3樓:遺址推廣教室(尚未對外開放)、冷氣機房
4樓:觀景台
5樓:常設展展間、特展展間(尚未對外開放)、小型教室/會議間(尚未對外開放)

交通資訊(自行開車)

國道3號高速公路→斗六系統交流道→石榴路→水庫路(左轉)→梅堤路→梅南橋→梅南路→湖山水庫人文遺址館

國道1號高速公路→斗南系統交流道→大業路(斗六方向)→延平一段→雲林路三段→大學路三段→大學路二段→榮譽路→埤頭路→梅南路→湖山水庫管理中心